吉州窑《相思引》词瓷枕

TIME:2015-09-21

“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名作《醉花阴》中的佳句。这里提到的玉枕,其实是古人夏令纳凉用的瓷枕。本文将要介绍的,就是1974年出土于南京江宁的的一件元代吉州窑瓷枕。

这件瓷枕高12.7,长44.2,宽12.3厘米。矩形,细腰,呈银锭状,两端四角削平,中空,其中一端有圆孔。米灰色胎,用褐色绘纹饰和书写文字,其上施透明薄釉。瓷枕的上下两面书写宋词,上部为《相思引》:“薄薄纱橱望似空,簟纹如水浸芙蓉,起来娇眼味惺忪。强整罗衣抬皓腕,故将纨扇撩酥胸,羞郎何事面微红”;下部为《隔浦莲》:“新篁摇动翠葆,曲径通深窈。夏果收新脆,金丸惊,落飞鸟。浓霭迷岸草,蛙声闹,骤雨鸣池沼。水亭小,浮萍破处,檐花帘影颠倒。纶巾羽扇,困卧北窗清晓。屏里吴山梦自到。惊觉,依然身在江表。”字体为行书,书写比较随意,字迹潦草,推测应为工匠所书。据考证,枕上两首词为宋代词人周邦彦所作,但词中个别字与传世本略有出入,对校勘传世宋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词的书写方式是从左至右,与当时书写习惯相悖,在古代极为少见。书写词的外围用褐釉勾边,两端饰回纹。瓷枕另两面绘花果纹,每面的图案又分为三组,一面分别为水波纹地开光绘竹枝、梅花和褐色地绘莲荷;另一面分别为水波纹地开光绘核桃、枇杷和茶花地开光绘荔枝。瓷枕两端分别绘梅花和枇杷,均作折枝。瓷枕画面布局疏朗雅致,与所书宋词的意境极为协调。

枕头是人们日常起居的必备用具,历史悠久。最早的枕头以天然石块制作而成,以后又逐步扩大到木、玉、铜、竹、瓷等材料,考古出土的枕头中以瓷枕数量最多。同其他日用陶瓷一样,瓷枕是随着制瓷工艺的发展而产生的,最早出现于隋代,唐代时开始大量生产,两宋及金、元时期最为鼎盛,不仅器形较前代有所增大,装饰技法也突飞猛进,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艺术表现力。瓷枕的造型与纹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文化、习俗、时尚、追求等多方面内涵,尤其以带有诗词装饰的瓷枕所表达出的文人趣味最为明显,这种装饰手法在宋元时期最为流行。明清时期,随着更为优质的制枕材料的出现,瓷枕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南北各地的许多著名瓷窑都曾烧制过精美的瓷枕,各地所产的瓷枕在工艺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也各有特色,但其总体风格与相应的时代和所出窑口的特色相一致。这件馆藏瓷枕是吉州窑产品,吉州窑是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位于江西吉安永和。吉安在隋、唐、宋均称为吉州,故名吉州窑。吉州窑创烧于唐代,盛于两宋,衰于元末,明中期有一段时间恢复烧造,前后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釉色种类较多,既烧南方流行的青釉、黑釉、青白釉,又烧北方常见的酱釉、绿釉、白釉及白地褐花,借鉴了北方定窑的覆烧法与印花装饰及磁州窑的白地褐花彩绘,胎釉和绘画风格则具有江西本地特点。最能代表吉州窑特色的品种是黑釉器,其上多伴有木叶纹、玳瑁纹、剪纸贴花、窑变花釉、黑釉彩绘及剔花装饰。木叶纹是把天然树叶直接烧在黑釉碗上,以黑釉衬托出黄色的叶子剪影;玳瑁釉是在黑、褐釉上饰以浅黄色斑点,色泽质感有如海洋动物玳瑁的甲壳,常装饰于碗、炉、瓶等器物;剪纸贴花则主要饰于碗内,装饰效果极似民间的剪纸,题材有飞凤、折枝梅花、散点式梅花、鹿纹、凤梅纹、鸳鸯、蝴蝶、竹、兰以及“福寿康宁”、“长命富贵”等四字吉语图案;黑釉彩绘有月梅、月竹、凤蝶蚊,是在铁质釉上用草木灰釉绘画纹饰,烧成后形成黑地白色花纹;剔花装饰多见于瓶、罐、碗等器物上,梅花纹最常见。

吉州窑瓷器呈现的褐色纹饰,是用含有氧化铁的斑花石作颜料,在瓷坯上描绘图案,经高温烧制而成,在高温烧制过程中,图案中的铁晶体呈现出斑斓的铁锈红色。这件以文字装饰的元代吉州窑瓷枕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