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人陶俑

TIME:2015-09-21

1997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员在太平门外富贵山发掘了一批六朝墓葬。其中一座东晋早期大墓(M2)出土器物规格较高,有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以及金银玉器41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情况,可以推断这是一座东晋早期的王公贵族墓。富贵山原为钟山的一部分,明代修建城墙时挖断山脉,才形成了今天的富贵山。它距六朝时期宫城所在地约一公里左右,紧邻玄武湖,地望极佳。据《建康实录》记载,东晋康帝、简文帝、孝武帝、安帝、恭帝先后葬于钟山之阳,另有四帝葬于鸡笼山之阳。因钟山在东,所以钟山之阳的葬地号为东陵。1960年,富贵山东南麓发现过晋恭帝玄宫石竭。196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石竭400米处发掘了一座东晋晚期大墓, 据考证为晋恭帝的冲平陵,因此推测今天的富贵山地区应是晋东陵的一部分。

在M2的出土器物中,有一件胡人陶俑颇引人注目。俑高35.6厘米,肩宽10厘米。灰陶质,内部中空。头戴三叠式螺形帽,帽后缘分三片垂至耳下。形象有明显的异域人的特征,宽额大眼,高鼻梁,颧骨稍凸,咧嘴露齿微笑,右肘抬起至胯腹,左手抬起至胸,双手虚握成拳,赤足站立。上衣下裤,装束简单而粗犷。头顶、胸、背、下腹、双膝处各有一小圆孔。出土时位于陶马旁侧,可能是牵马者。

众所周知,汉晋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阶段。史料记载,汉魏之际,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向内地迁移的人数很多。汉族统治者为加强对边陲少数民族的控制,补充内地劳动力及兵源的不足,招引或强制塞外匈奴、羯、氐、羌、乌丸和鲜卑等族人民徙居内地。三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繁,人口成为重要资源,因此掳掠人口成风。史载,孙策破皖城,“得(袁)术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人,……皆徙所得人东诣吴。”孙权破庐江,,“徙起部曲三万余人”。建安十二年(207)、十三年(208)西征黄祖,“皆掳其人民而还。”这些掳掠到吴地的北方人群中,夹杂着早期被强行迁徙到中原的少数民族,他们在江南成为南方豪族的部曲、佃客,是依附民,社会地位低下。在“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下,将他们的形象制作成人俑,随葬于主人的墓中,表明了胡人低下的社会地位和与墓主人的主仆关系。这在众多的胡人劳作俑、侍俑的形象中可以得到说明。

以胡人俑随葬的现象始于汉代,两广、浙江、江苏等地的汉墓中都有发现。江苏、浙江、湖北等地的六朝墓中亦多有发现,而以浙江东北部最为密集。这一时期的胡俑主要见于堆塑罐上,另偶见骑狮青瓷胡俑等。作为堆塑罐上的装饰,胡俑姿态各异,有端坐的,有伫立的,有杂耍的,有吹箫奏琴的。这些胡人俑一般深目高鼻,额部和下颌窄于颧部,面有须,着紧身衣,戴尖顶帽,多作跪姿,双手置于胸前,或合掌,或拱手,不一而足。

所谓“胡人”是个大概念,一般分为西域胡人和北方匈奴胡人两大部分。各地出土汉晋胡俑的不同服饰也说明这些胡人并非属于同一地区、同一民族。东南地区出土的汉晋胡俑多头戴尖顶帽,这与中原地区出土的胡人俑以束发为主或头上缠巾的情形有着明显的区别。这表明东南地区的胡人除少部分来自北方外,其他主要来自西域各国。

富贵山M2出土的这件胡人俑,根据其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动作形态等推断应是牵马俑,是墓主人的仆从。从他的服饰装扮看,可能来自西域。这件胡人俑制作精良,表情生动,憨态可掬。它为研究东晋时期的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