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9-21
宋定窑白釉鸳荷纹瓷碗,1971年出土于南京江浦黄叶岭南宋张同之夫妇墓中,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张同之,字野夫,为唐代诗人张籍的后人,宋代词人张孝祥之子,曾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等职,卒于庆元元年(1195),其妻章氏卒于庆元五年(1199)。该墓出土遗物较为丰富,除瓷器、陶器、银器外,还有以铜镇纸、铜笔架为代表的文房用具。出土的瓷器中,以章氏墓室出土的四件南宋定窑白瓷最为精美,一件为瓷盘,另三件为瓷碗,其中瓷盘和本文介绍的这件瓷碗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该碗口外侈,斜弧腹,圈足。灰白胎,胎薄质轻,釉色纯净,晶莹润泽。高6.5,口径16.5、底径5.8厘米。内壁及内底满饰花纹,主体纹饰为鸳荷,可见碗内壁水波纹刻画的极具动感,水面上莲花荷叶随风摇曳,两对鸳鸯引颈相望,交相并出,嬉戏其间;碗的内底涟漪微泛,两条鲜活灵动的鱼儿畅游其间……整个画面充满生活情趣。碗的内口沿饰一周云雷纹,纹饰规整。碗口尖唇无釉,这是俗称“芒口”的定窑瓷器典型的烧造特征,而口沿镶银边将芒口包住的装饰手法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史料记载,其烧造地点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瓷村,曲阳县在宋代属定州,故称定窑。定窑创烧于唐,盛于北宋而终于元,烧造时间长达700余年,以盛产高品质的白瓷而闻名,元代刘祁在《归潜志》中有云:“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当是对定窑白瓷的高度评价。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定窑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其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闻名于世。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时烧制的产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这个阶段所烧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北宋晚期,定窑曾一度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2009年河北省的考古工作者曾对定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带有“官”、“尚药局”、“尚食局”、“东宫”等文字款识的器物残片数十件,这正是朝廷督烧定窑瓷器的见证。
定窑瓷器的覆烧法为北宋中后期定窑首创,且对我国制瓷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覆烧法是以垫圈组合的匣钵取代普通匣钵,先在较厚的底圈内放置一个或两个碗坯,其上再放一个支圈和一个碗坯,依次类推,当支圈和碗坯叠置到一定高度后入窑烧制。同样的燃烧条件及燃烧成本,采用覆烧法可以大大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有利于市场竞争。但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为弥补这一缺陷和给使用带来的不便,常采用镶金口、银口、铜口的工艺加以装饰。这件芒口包银边的定窑白釉瓷碗显然是采用覆烧工艺烧造而成。除此之外,定窑瓷器的一些典型特征在这件瓷碗上也有所体现。比如,碗外壁有俗称“泪痕”的薄层垂釉痕迹;胎体修削得十分规整,外壁有修坯时留下的旋削痕,也就是俗称的“竹丝刷纹”。
定窑瓷器主要采用的印花技法在北宋晚期逐渐成熟并达到高峰。所谓印花,是指以有花纹的模具在尚未干透的器物坯体上印出花纹,或者用有纹样的模具制坯,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花纹。纹饰种类繁多,以各种牡丹、莲花等花卉为主,鹿、麒麟、龙凤、狮子等瑞兽纹,鸳鸯、鹭鸶、雁、孔雀等禽鸟纹和水波游鱼纹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模印纹饰充满类似浮雕的装饰效果,艺术气息浓郁。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这件精美的定窑鸳荷纹瓷碗造型端庄,古朴典雅,釉色柔和,纹饰秀丽,堪称宋代定窑白釉印花瓷器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