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绿彩云龙纹瓷盘

TIME:2015-09-21

明正德款景德镇窑白釉绿彩云龙纹瓷盘,高4.4,口径19.9,底径12.3厘米,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造型规整,端庄秀逸。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釉,釉薄透明。盘内底及盘外壁以绿彩饰云龙纹,在口沿内外、圈足外壁和内底均饰弦纹一周。外底心双蓝圈内以青花色书写“大明正德年制”双行楷书款,是明代正德官窑瓷器中的精品。

明代正德年间的官窑瓷器多产于景德镇。《江西大志•陶政》记载:“正德初,设御器厂,专营御器。”当时生产的瓷器品种很多,除了单色釉的白釉、蓝釉、酱釉、红釉外,各种彩瓷日臻成熟。正德朝历时十六年,制瓷业工业不断发展,上承成化弘治典雅风格,下启嘉靖新貌,同时受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影响,多用阿拉伯文及吉祥图案进行装饰。器型上逐步改善了前朝小器盛烧的局面,大型器物逐步增多。在胎质、接痕、修胚等工艺方面,呈现出精细不及成(化)弘(治),却又胜过嘉(靖)万(历)的过渡现象。

绿彩是中国古代瓷器装饰材料的一种,因其着色力强、颜色鲜艳,被广泛采用。我国传统的绿釉和绿彩都是以铜作着色剂,属于铜绿釉。在白瓷上用绿彩绘制纹饰,始见于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出土的白釉绿彩四系罐和长颈瓶。唐代较盛行白釉绿斑的装饰,即在成型的胎上敷一层洁白的化妆土,罩一层透明釉后,加点含铜的色料斑块,在高温氧化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用于装饰各类器皿的口、肩以及小长方枕的四角部位。宋代北方地区瓷窑继承了白釉绿彩的装饰方法,河北磁州窑,河南郏县、登封、宝丰窑,山东淄博窑,陕西耀州窑都曾烧制过白釉绿彩器,种类十分丰富。明宣德官窑又增添了白釉青绿花,是明代的稀有珍品。成化时期白釉绿彩已趋成熟,绿彩色泽浅淡,微闪黄色,透明感强。已发现的器物多为绿彩龙纹盘、碗之类,为正德成功烧制白釉绿彩龙纹盘打下了基础。

白釉绿彩云龙纹瓷盘的盘内心绘制一条行龙,龙首近于盘中心,两只前爪奋力前行,龙身向上卷起,呈反“C”形,尾部稍稍平伸,十分灵动,龙的周围有三角形云纹点缀。外壁亦饰有两条行龙,龙首前伸,身躯弓起,尾部有弧度的扬起。龙都是五爪,似风车状。画面布局严谨,图案雅致。所绘龙纹线条纤细,舒展自然。龙的本体绘制绿彩,其髯须、肘鬃的绿彩色调较淡,与龙身形成了对比,富有层次感。其装饰过程颇为复杂,先在修好的坯体上剔刻出龙的形状,施上透明釉,然后擦去剔刻部位的釉,入窑烧制,出窑后,在露出瓷胎的龙的部位描绘低温绿釉,再入窑低温烘烧而成。这种独特的工艺使得釉面略显凹凸不平,增加了立体效果。

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代表的是万人之上的皇帝。历朝历代对龙纹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明代恢复唐宋之制,朝廷规定龙纹只准宫廷使用,皇族及高等级官员只能用与龙纹相似的蟒纹,蟒为四爪,与五爪的龙纹在等级身份上有明显区别。在瓷器上绘制龙纹的大多是官窑,专供朝廷使用。正德时期的龙纹造型一改明初粗犷的画法,头部鬃髯不如明代早期夸张,身躯细长,明显缺少了霸气。龙爪的趾距也较前朝增大,龙鼻虽长,但不上翻,而是向前突出,这一特征为其他朝代所没有,显示了明代早期的龙纹画法在此时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明正德官窑年款有“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和“正德年制”四字之分,字体均为楷书。青花款多书于器物外底,均为双行排列,外围双圈。正德官窑年款的字体略大,排列整齐,书写工整,笔中藏锋,素有“正德款恭”的说法。其字体书写有较为明显的特征:其“年”字两横间的一小竖,除正常写法外,还常写成一斜点或一短横;“德”字“心”上无一横。已故古陶瓷专家孙瀛洲总结正德官窑年款的歌诀为:“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底丰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这件白釉绿彩云龙纹瓷盘的底款正是具有这些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