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束发冠

TIME:2015-09-21

南京市博物馆《云裳簪影》展厅内有一件琥珀束发冠,它1977年出土于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明正德十二年(1517)徐俌墓。冠以泛红的金黄色半透明琥珀雕成,簪为金质。琥珀冠高3.7厘米,长6.7厘米,宽3.2厘米;圆头金簪一对,均长7厘米。冠呈半月形,后部高于前部,上部饰五道直梁,并作出凸起的边缘,前下部用直线作出宽边,两侧各有一小孔,可插入金簪固定发髻。

束发冠是古代男子用来约发的小冠,属闲居之服。出现在五代,宋代以后使用者渐多,至明代尤为盛行。束发冠通常以玉石、木材或金属丝制成,此外也有牛角、龟壳、椰壳等质地的。外形变化较多,常见者作梁冠状,有的还缀有各种珠宝,使用时扣覆在发髻之上,以簪子固定。士庶男子用于家居,武士则用于常服,取其简便随意,不拘礼仪。

束发冠的流行始于宋,宋人称之为“小冠”或“二寸冠”。在宋人眼里,束发冠是一种古装,朱熹有言:“古人衣冠大率如今之道士,道士以冠为礼,不带巾。”宋徽宗《听琴图》中的抚琴高士因此头戴小冠,既存古意,以显儒士风流。明代男子的束发冠便是承接两宋而来,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一》云:“束发冠,此即古制。尝见三王画像多做此冠,名曰束发冠,亦以仅能撮一髻耳。”视束发冠为古制,自是承袭宋人的认识。而《明史•舆服志》等明王朝官方颁行的冠服制度中并未见到“束发冠”的记载,可见此类束发冠是男子在非重要礼节性场合的非定制冠戴。明代男子所用束发冠的尺寸大多很小,多在“二寸”上下,使用时在束发冠上罩巾,或加额子,以不露发为常。

迄今为止,各地明墓出土的束发冠以金、银质地的居多,仅南京一地,就有中华门外郎家山宋朝用墓出土的金束发冠、太平门外岗子村仇成墓出土的银束发冠、江宁将军山沐晟、沐瓒墓出土的金束发冠(其中一件配有一对碧玉簪)等。束发冠的形制和意味来自古制,取其风雅之意,一旦易之以金银,也就偏离了士人阶层的审美趣味,意境上逊色许多。而徐俌墓出土的这件束发冠,却是以金色琥珀制成,非常罕见。琥珀是经过漫长岁月演变形成的树脂化石,透明似水晶,光亮如珍珠,色泽像玛瑙。这件束发冠所用的琥珀为略微泛红的金黄色,透明度很高,无论从外观还是质地,都比金银之类的贵金属清雅不少,更加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记录严嵩被炒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有“玛瑙冠二顶”的记载,这里提到的“玛瑙冠”,应是与徐俌墓琥珀冠相似的东西。

这件琥珀束发冠的主人徐俌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五世孙,成化元年(1465)袭封魏国公;成化十五年(1479)掌南京左都督府事,奉祀孝陵;弘治九年(1496)守备南京,掌中军都督府事;正德五年(1510)加太子太傅。根据明朝正式的冠服制度,官员所戴梁冠上的梁数应与官员的品秩相对应,即:一品冠七梁;二品冠六梁;三品冠五梁;四品冠四梁;五品冠三梁;六品、七品冠二梁;八品、九品冠一梁。而作为闲居之服的束发冠,则无需严格的遵守这样的制度,南京明墓出土的束发冠,无论质地,多为五梁或六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