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缎白泽纹补服

TIME:2015-09-21

素缎白泽纹补服,1977年出土于南京市板仓街明代魏国公徐俌墓内。

补服由素色缎料做成,圆领,右衽,宽袖,下摆宽大。长153厘米,边长39厘米,胸背正中织正方形补子,其上以片金织白泽纹,四周配以如意云纹、灵芝、牡丹、海水、江牙、山崖等纹样。

魏国公徐俌,字公辅,安徽凤阳人,是明代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五世孙。他生于景泰元年(1450)十月,殁于正德十二年(1517)七月,享年六十八岁。成化元年(1465)袭封魏国公,成化十五年(1479)掌南京左军都督府事,奉祀孝陵,弘治九年(1496)守备南京,掌中军都督府事,正德五年(1510)七月加太子太傅。自徐俌十六岁袭封魏国公后的五十二年中,所谓“家法严肃,内外斩然”,“待宗族姻党虽以恩而有节制,竟无敢挠法者”。他“礼国之忠,奉亲之孝,事神之敬皆天分,所独得而力行之。”深得明武宗赏识。徐俌死后,上“辍视朝一日”,加赠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谥庄靖,命工部治理丧事。

徐俌下葬时间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出土时在地下埋藏460余年。这件衣服出土时穿于死者徐俌身上,虽然年岁日久,但总体而言,这件衣服保存得却相当不错。在徐俌墓内,一共出土有10件保存完好的衣服,其中补服两件,百褶裙服四件,袍服四件。素缎白泽纹补服为其中一件。

要想清楚的认识徐俌墓出土的这些服饰,就必须对明代的职官服饰制度这一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明朝建立伊始,朝廷便及时对服饰制度的取向作出决定。洪武元年(1368),政权甫立,元朝习俗在民间尚存孑遗,如在丧葬风俗方面,民众仍沿袭元俗作乐娱尸。御史高原侃上奏请禁此俗,朱元璋深以为然,诏中书省令礼官制定官民丧服之制。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诏定明朝服色。

明朝在制定政治制度上的原则是“取法周汉唐宋”,在服饰定制方面也是取法周汉唐宋。虽然在明初曾诏示衣冠系如唐制,但从《明会典》等明朝典籍中所描述、图绘的明朝服饰看,情况并非如此。就明朝服饰的整体印象而言,呈现给后人的更多是在定向继承中加以变化和创新。洪武元年制定皇帝礼服,朱元璋针对古代五冕之礼过于繁琐作了简化改革,决定在祭天地祭宗庙时才用冠冕,而在祀社坛等时都用通天冠服。洪武二年(1369),在损益前代(主要是唐宋)服制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明朝服制,主要有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礼服、文武官员常朝之服及士庶阶层的巾服等。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依多年实践经验,将已定的服制作了较大修改,从而将具有明朝特色的服饰制度固定下来。此后终有明一代,朱元璋的子孙们只是恪守遵循这一祖宗遗制,顶多在服装颜色和妆饰禁例等方面,作过一些具体的补充规定。

明朝的命服制度,在因袭唐宋服制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完备。公卿百官的命服除祭服外,主要是朝服、公服与常服三类。徐俌墓出土的素缎白泽纹补服,实际上是明代命服制度中的常服。

关于常服,明朝廷曾有规定,“凡文武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因此,常服的性质是一种公便服。服用常服时,公卿百官的“等第差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装饰上。一是腰带的材质与工艺,二是“补子”纹饰。衣服上用“补子”表明品阶,称作“补服”,为明朝创制。清朝陆心源《补服考》考释:“补服,明制也。明制朝祭之服,参酌唐宋之制;常服以绣补为别,则自太祖始也。”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以飞禽和走兽作为文武官品阶标识,有其象征意义。明朝《大学衍义补考》卷九十八中有说明:“我朝定制,品官各有花样。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不在文武之数。文武一品至九品皆有应服花样,文官用飞鸟,象其文采也;武官用走兽,象其猛挚也。徐俌官居公侯之列,自然可服用白泽纹补服。可见依照明代制度,徐俌墓内出土的素缎白泽纹补服与其身份地位是相一致的。

人们不禁要问,这些衣服保存如此之好,其原因何在呢?实际上,最关键的因素是与徐俌墓的埋藏环境密不可分的。据考古发掘报告披露,徐俌墓是一座石灰三合土浇灌的长方形砖室墓,外为砖椁,内为木棺木椁。其营建过程为:在选择好墓地后,先挖一长方形土圹,圹底经夯实后平浇一层厚25厘米的三合土灰浆,四周以长方形青砖用灰浆错平砌成南北长438、东西宽546、厚60、高191厘米的砖椁,中间砌宽102厘米的隔墙,分成左右二墓穴。墓穴内各置一棺,男左女右。在木椁和砖椁之间浇灌厚38厘米的灰浆其上再铺厚17厘米的长方形青石一层,石板四周用厚31厘米的长方形条石砌边。最后在石板上24厘米的三合土灰浆。在浇筑结束后,填土夯实,从外形上看,墓葬呈一座长方形平顶墓。这种结构有效的保证了墓葬的密封性能。在徐俌的棺内,积有深约48厘米的淡黄色棺液,随葬的被子、衣服、尸体等全浸泡在溶液中。尸体上层盖丝绵被,面呈黄色,颜色鲜艳;被子下有一层折叠整齐的丝绸衣服,再下为尸体。棺内的溶液也为衣服的保存起了一定的密封隔绝作用。”

总之,明代徐俌墓出土的素缎白泽纹补服,对于研究明代品官服饰制度和丝绸纺织技术等提供了重要资料,是一件极其珍贵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