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瓷瓶

TIME:2015-09-21

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厅展出了一件吉州窑瓷器精品,这就是1980年南京幕府山北宋墓葬出土的吉州窑卷草纹瓷瓶,瓶通高35.2厘米,口径8.3厘米,底径12.3厘米。口沿较厚,平唇外折,颈部粗短,肩部微丰,长圆腹,胫内收,浅圈足。胎色白中泛黄,瓶口颈部和底部边缘施褐色釉,瓶身满饰缠枝卷草纹图案。卷草纹线条清晰、流畅、简炼、自如,其制作手法为以铁元素作呈色剂,在素胎上描画卷草纹,然后用刀在卷草纹上浅刻细线,再在瓶外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经1300度高温烧制而成。瓷瓶釉色晶莹匀净,褐彩柔和雅致,卷草纹上浅刻的细线若隐若现。整体构图茎叶缠绵,环绕连续,从大到小连成一片,疏密有致,繁而不乱。工匠们以料当墨,以胎为纸,精心布局,挥洒灵动,虽色不分深浅,但以线条的曲直与粗细,运笔的轻缓来描绘卷草,从而使整个瓷瓶纹饰表现出和谐、灵动的美感。卷草纹在唐代就很流行,后人称之为“唐草”。宋代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等均广泛采用作为边饰,器身满布卷草纹的宋代吉州窑瓷器甚为少见。

在南京市博物馆《龙蟠虎踞》展厅还展出了另一件吉州窑瓷器精品,这就是2010年南京雨花台区十字岗A1地块M1墓中出土的吉州窑满天星瓷瓶。形制同上述卷草纹瓷瓶基本相同。瓶通高28.5厘米, 口径7.1厘米, 底径10.6厘米。胎为浅灰色,通体施黑釉,釉层薄而匀净,釉色无浮光。器身采用点彩装饰,通体在黑釉地上规整的排列白色星点纹,色泽无晕散,黑白分明,宛若夜空下闪烁的点点繁星,静谧悠远,传递着神秘的气息。器身满布星点纹的黑釉瓷瓶,为宋代吉州窑瓷器中难得的精品,在同时代的瓷器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境内,是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民间瓷窑,始烧于晚唐,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衰于元末。据明抄本《东昌志》记载,永和镇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时,瓷业兴旺,辟坊巷街三市、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连殿峻宇,呈现出“民物繁庶,舟车辐辏”的繁荣景象,可见当时吉州窑烧造规模之盛。

吉州窑是一座既有鲜明地方特色,又博采众长的综合性窑场。它主要生产质地较为粗糙的民间生活用瓷,数量大,品种多,简朴实用,装饰活泼,具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最著称于世的是它的黑釉瓷。吉州窑的黑釉瓷在宋代瓷器中可谓独树一帜。与同时期烧制黑釉瓷的福建建阳窑和北方诸窑相较,其黑釉瓷釉层较薄,极少流釉现象,光泽更显柔和。更令人赞叹的是其丰富多样的装饰手段:在釉面上以黄黑两种颜色仿海龟壳上斑驳纹样的“玳瑁釉”、仿鹧鸪鸟胸部灿烂羽毛的“鹧鸪斑釉”等,皆为精彩之作,较之建阳黑釉瓷的“兔毫”、“油滴”毫不逊色,到南宋时几乎能与之分庭抗礼,宋代诗人杨万里因此有“鹧斑碗面云萦字,兔褐瓯心雪作泓”的赞美之句。将装饰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吉州窑工匠们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还创造出“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等别具匠心、独一无二的名贵产品,更是将吉州窑黑釉瓷的装饰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使吉州窑成为中国古代黑釉瓷器生产中心之一。

从目前存世的宋代吉州窑产品来看,大多器型较小,碗、盏、碟类占据了绝大多数,瓶类器物较为少见,这与宋代社会文人雅士中流行的饮茶、斗茶之风有关。而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这两件宋代吉州窑瓷瓶,不仅图案规整,花纹精美,而且器型高大、比例匀称,集中反映了宋代吉州窑瓷器的特征与宋人的审美观点,是宋瓷中不可多得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