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

TIME:2015-09-21

南京市博物馆《玉堂佳器》展厅展示了一件景德镇窑釉里岁寒三友图瓷梅瓶。它高36.3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4厘米。梅瓶胎质坚致,胎体轻薄。卷唇,小口,口微侈,束颈,丰肩,深腹,胫部收敛,近底部稍外撇,平底内凹成浅圈足,足外缘有一周不规整的斜削刀痕。肩腹胫部有三道明显的接胎突棱。器内外皆施釉,仅器底露胎,有火石红色斑。整个造型修长而秀丽,十分优美。

梅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色红中带灰,白釉透明而微微泛青。装饰图案从上至下分为七层,各层之间以弦纹相间隔。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如意纹、卷草纹和缠枝菊纹,腹部绘有松、竹、梅,并配上芭蕉、山茶花和山石,这部分图案面积较大,组成了岁寒三友的主题画面。胫部是海水纹,以及变体覆莲纹和仰莲纹。整个瓷瓶的装饰图案丰富、饱满,并无半点杂乱、纷繁,严谨的构图,精妙的布局,疏密相间的纹饰中透露出别致、典雅之美。树、叶、花、草、竹、石、水,各种自然景物措落有致,蕴寓生机。

梅瓶腹部的松、竹、梅主题图案十分醒目,竹子挺拔俊逸,松树苍劲有力,梅花清幽绽放,山茶、芭蕉、山石点缀其间。由于图案分布在梅瓶的外壁上,再加上白底的衬托,产生了中国画般的艺术效果。松、竹、梅因岁寒不凋而被称为“岁寒三友”,古人用来寓意人的高洁、坚韧、勇敢、骄傲、正直、磊落的品德和情操。松、竹、梅的主题在中国的绘画中很盛行,当时不少画家以画此题材而闻名于世。明清两代的瓷器上,也经常绘有岁寒三友图。细赏这瓷瓶上的绘画,你依然能感受到水墨画的意境和妙处,可见作者的深厚功力。梅瓶的画面上用笔纯熟,笔触酣畅有力,干净利落,清新自然。其纹饰虽层次繁多,但主次分明,和谐得体,画意澹远高洁,画笔娴熟细腻,线条流畅自然,且兼有丹青之妙,是一件十分珍贵的瓷器珍品。

釉里红,为中国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釉里红瓷器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呈色剂的彩料在瓷器胎坯的表面绘制各种图案纹样,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工艺虽和青花工艺相同,被称为釉下彩工艺的姊妹篇,由于高温铜红的烧成条件比较严格,窑温控制不好往往会产生飞红的现象,所以存世釉里红精品不多。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一直沿用到明清。清代许之衡所著的《饮流斋说瓷》中写:“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瓷器美学家曾经赞叹,梅瓶的肚大,大者可容天下大事;梅瓶的肩阔,阔者可担天下重任;梅瓶的足空,空者可容不平而能脚踏实地;梅瓶的口小,小者自谦于世;所以梅瓶在士大夫的眼里俨然是泱泱君子之风范,可见梅瓶深受历代文人青睐。

有明以来,梅瓶常作为重要的陪葬物,出现在帝王陵寝中,建国以来,明万历皇帝墓、藩王、明初功臣墓考古中都发现有制作精美的梅瓶,这和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是身份的象征。

这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梅瓶于1991年2月在南京江宁东善桥乡前盛村明正统十三年(1448)宋铉夫妇合葬墓中出土。宋铉为南京西宁侯宋晟之孙、永乐安成公主嫡长子,官授锦衣卫指挥佥事。

宋氏家族是明代著名世家之一。宋晟从小跟着父亲宋朝用、长兄宋国兴,投效“乡里壮士”朱元璋,“并以渡江”、“攻集庆”,“克徽宁、征关陕”,“镇凉州、破哈密”,“威著西鄙”,封西宁侯。永乐初年升后军都督府左都督拜平羌将军,委以西北防务,宋晟不仅是明初的显贵,也是朱棣统治西北广大地区的得力助手。永乐五年病逝,追封“郓国公”。由于宋晟功勋卓著,其子孙袭封“西宁侯”共十一世,直至明亡。

宋铉的父亲宋琥永乐六年(1408年)袭父爵西宁侯。永乐八年(1410年)“佩前将军印,镇甘肃”。永乐十年(1412年),召还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和襄城伯季隆、驸马都尉沐昕同任“南京操兵守备”。据郑晓《今言》记载:大约在永乐十年至二十二年间,宋琥曾以皇亲身份掌行孝陵祭祀。洪熙元年(1425年)正月,因礼部尚书吕震等弹劾“不恭之罪”削爵。

1957年,南京博物院在南京江宁县东善桥宋琥夫妇合葬墓正统八年(1443年)出土一件釉里红岁寒三友图带盖梅瓶。通高41.6、口径6.4、腹围68.4、底径13cm。出了梅瓶有盖外,与宋铉墓的梅瓶几乎大小相同,同是松竹梅为主题纹饰,绘制风格完全相同,只是宋琥墓的梅瓶发色稍稍晦暗。从胎釉和釉里红呈色、纹饰特征看,都属于明代早期景德镇窑产品。宋琥、宋铉父子俩均用釉里红梅瓶作为陪葬物,这在明代功臣家族墓中并不多见。这两件梅瓶应和他们特殊的身份地位有关。

这件梅瓶是明初景德镇釉里红瓷器中的佼佼者,是中国瓷器艺术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