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金托云龙纹玉带

TIME:2015-09-21

提起明代开国功臣,很多朋友都津津乐道,侃侃而谈,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刘基……《明史》中记载的丰功伟绩和坊间故事的精彩描述,让一个个 生动鲜活的英雄人物在民间口耳相传。这群英雄人物中,汪兴祖或许不为大家熟知,不过他墓中出土的一件文物却可“傲视群雄”,这就是陈列于南京市博物馆《玉 堂佳器》展厅中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这 组玉带板是1970年10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今南京市博物馆前身)考古人员从南京中央门外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发掘出土的。这是一座长方形券顶砖室 墓,墓室分上下两层,各用砖壁间隔成前后两室。墓内共出土随葬器物74件,木制棺材、玉带板以及一些金银饰品、陶瓶放置于下层后室;瓷器、金银器、铜饰、 铁质武器等放置于下层前室。上层前室有石墓志一合,后室未发现遗物。根据墓志志盖篆书“故荣禄大夫同知大都督府事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东胜 侯食禄一千五百石汪公墓”得知,此为明代开国功臣汪兴祖的墓葬。

据《明史》记载,汪兴祖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巢县人,生于元至元四 年(1338),死于明洪武四年(1371)。少年时,汪兴祖为朱元璋部将张德胜养子,改姓张氏。至正二十年(1360年)六月,张德胜与陈友谅在采石的 一次战斗中死于阵前。汪兴祖继承父职,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为明王朝统一立下了许多战功。洪武四年,汪兴祖与傅友德合兵攻打四川的时候中飞石身亡, 被追封东胜侯,其子被赐予世券,世代享有特权。

汪兴祖墓葬中出土的74件文物中,有许多是国家一级文物,如宋代官窑盘,共出土了 11件,还有一件绘有云龙纹的元青花高足碗也十分珍贵。不过最令人称道的还是这组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玉带板共14块,用纯洁滋润、白如凝脂的和田玉雕刻 而成,底部镶以金托。主要带板的纹饰采用钻孔镂雕法,以重叠的层次,表现出龙身躯的上下盘绕。龙首的雕琢尤为精致,无论是须、眉、髯、鬃,还是角、鼻、 唇、颚,都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尽显龙的威严之态。龙的周围辅以灵芝状祥云纹,恰如巨龙在云层间穿越,栩栩如生。每一块带板都精雕细琢,玲珑剔透,堪称中国 古代玉雕工艺杰作。

腰 带的产生与发展和我国古代的服饰史密切相关。古人穿着“深衣”,即所谓穿长袍。穿长袍腰间必须系带,如果不系带,时称“散腰”,会被视为无教养、轻礼仪的 表现。唐代以前,男性贵族的腰带多以皮革为之。宋代以后,丝质绦带渐成主流。不论质地如何,人们都非常讲究腰带上的佩饰,使之成为男服上显示身份地位最炫 目的亮点。

唐代以革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唐代以后仍有承袭。这种表示身份的革带,既有玉质、也有金、银质地的。带板的形状、数量及排列方式历代均有一定规制,镶在带两端的圆角矩形带板叫“铊(獭)尾”,中间的方形或长方形带板叫“銙”。

明 朝政权希望恢复唐宋之制,洪武三年(1370)就制定了舆服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又进行了修订。据《明实录》记载,明代初期,关于革带的使用便 有了极严格的规定,文武官员按九品官阶分别使用不同质地革带: 一品玉带,二品花犀带,三品金钑花带,四品素金带,五品银钑花带,六品、七品素银带,八品、九品乌角带。可见革带的材质与工艺规定十分严格。大祀、庆功、 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进表、传制时要穿着朝服,文武官员阵列朝廷前,不同的服饰,不同的革带,显示出官员的不同身份等级。

依据 明代张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条记载,“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铊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前大小十三枚。”可 知一条完整的玉带是由三台、圆桃、排方、鱼尾、辅弼等部分组成,为20块。从国内明代帝王墓出土的革带看,各种质地的带板形状与此基本一致。

汪 兴祖墓出土的这套玉带板为什么只有14块呢?而且形状与上述的不完全一致,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根据现场发掘记录发现,该墓有盗扰的痕迹,那么,是因为盗 墓造成了玉带的缺失,还是当时明朝初立,朝廷还未及定制,可以允许不足20块的玉带存在,或者是否另有其他原因,这些至今都还是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