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拈花纹铜钱

TIME:2015-09-21

中国佛教肇始于魏晋时期,历经大唐之繁盛,至宋代进入了新的时期。各种新体裁的佛教史籍在此时期出现,基本完成了各种佛教史籍体裁的确立。宋人为表示信奉之诚,积累功德,往往写经造像,修塔建庙,开窟造像。佛教信徒涉及的社会阶层颇为广泛,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金陵长干寺地宫就是北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由寺庙住持可政法师请奏宋真宗恩准建造的。2008年南京市博物馆在长干里对明代大报恩寺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发现了长干寺地宫,尘封千年的七宝阿育王塔重现。更为重要的是,塔内瘗藏有如来真身舍利和佛顶真骨。

金陵长干寺地宫除了瘗藏七宝阿育王塔,同时还有一大批珍贵的供奉物品。地宫铁函顶部有大量的铜钱,出土总数多达万余枚。这些铜钱上至汉代的五铢至下到北宋的至道元宝、祥符元宝等,“开元通宝”比比皆是。在大量的铜钱中,一枚“景德元宝”铜钱令人瞩目。“景德元宝”铜钱是北宋真宗赵恒,景德年间(公元1004~公元1007)所铸,直径2.5 厘米。铜钱背面磨平,用极细的线条錾刻一副“佛手拈花图”,佛手自然弯曲,手指纤细,拇指与小指轻拈一朵金婆罗花,花叶舒展流畅。图案布局严谨,刀法精炼纯熟,在盈寸之间体现宋代工匠娴熟的金属雕刻工艺技法。虽然铜钱背面只有佛手拈花图案,但细细观赏犹如佛祖立于眼前,虽只露佛手,但感佛面容安祥平和,一种天人合一、万物同道的气息油然而生。“佛手拈花”铜钱从构图到线条布局十分完美,是一件珍贵的佛教艺术品。

“佛手拈花”图案源自佛教中一个重要典故,出自《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磐”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此即为佛教中著名的典故“拈花微笑”

在宋初的六、七十年中,北宋王朝力图把佛教当作扩大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其时西行求经者很多,仅持经还朝者即有一百三十八人;而同时期天竺赍经来华的梵僧也有八十余人。由于佛教教义具有特殊社会功能,有助于融合各种思想学说,调和各类矛盾,在政治上有可以利用之处;又由于佛教还能为封建王朝提供解决财政困顿的重要途径(度牒的抛售补充了政府的收入),延续了君主专制统治,因此宋朝佛教十分鼎盛。据阿育王塔地宫出土石函碑文记载,北宋祥符年间,埋藏在长干里地下的佛祖舍利经常显灵,全城僧俗民众屡屡受到感应。演化大师可政将此事上奏宋真宗,长干寺得以重建。可政大师在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的帮助下发动南京、扬州等地的佛教信众,筹集善款,建塔、建寺,同时打造供奉佛祖舍利的阿育王塔。这枚“佛手拈花”铜钱就是当时的佛教信众特意请工匠錾刻,供奉在佛祖舍利身边,祈求福寿康宁愿望的体现。

宋代佛教早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主要派别,即律宗和禅宗。到慧能时,禅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其立教仍标榜“不立文字”,声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而看重内心的体认和观悟。因为语言具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所悟的道理,而且许多的道理也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以要脱离语言为媒介的表达方式,强调心灵上的相通,即所谓的“心心相印”,而大家所熟知的“拈花微笑”这一经典故事是对此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