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5-09-01
【位置】牛头岗遗址位于南京市浦口区汤泉镇西北约两公里。
【遗址基本情况】遗址为一高出现今地面5-7米的台地,遗址西部最高海拔16.2米最低海拔8.0米,东部最高海拔15.2米最低处10米,属江南一代典型的“台形”遗址。时值夏季,每当望日与近地点日相近之时,硕大明亮的月亮挂在岗地西端,仿佛伸手可及。遗址东西最长约270米,南北最宽约为280米,遗址现存约5万平方米。
图1 牛头岗遗址俯视
图2 牛头岗遗址(东-西)
【考古调查发掘经过】1990年8月,江浦县文化馆文物干部吴荣发、徐伯鸿在考古调查中发现该遗址。1990年秋末冬初,江苏省考古研究所邹厚本、张敏先生,原南京市博物馆魏正瑾、周裕兴、华国荣先生分别对牛头岗遗址进行了核查。1991年3月、1992年10月、2001-2003年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
【遗址文化堆积及文化遗存】出土陶器包括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等类,其中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居多。第一期器物组合为鼎、甗、鬹、罐、盘形豆、尊、圈足盘,纹饰有篮纹、间断篮纹、弦纹、水波纹、附加堆纹、刻划纹、折线纹、菱形方格纹等;第二期器形组合为鬲、甗、罐、豆、盆、折腹尊、假腹豆、三足盘,纹饰有绳纹、间断绳纹、弦纹、附加堆纹、梯格纹、回纹、刻划纹、折线纹、网格纹、贝币纹等;第三期器形组合为鬲、甗、罐、豆、盆、缸。
【人骨及动植物遗存】2009年对牛头岗遗址做了植硅体分析及环境考古分析。
【定性定量分析与讨论】牛头岗遗址的文化内涵较复杂,延续时间比较长,从新石器晚期至西周。按照层位关系和遗物特征划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期文化遗存,其分别代表了该遗址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第一期约相当新石器龙山文化晚期, 第二期约相当夏商包含有二里头或略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第二期, 第三期约相当西周晚期。
【意义、价值、影响】牛头岗遗址是位于滁河南岸的一处典型台形遗址。遗址东部、东北部早年抗洪救灾被毁掉,因此在整个考古调查和发掘中都未发现遗址的墓葬区,所遗址的西北区发掘到西周时期完整的单间、两间、三间、七连间的房基。遗址文化层堆积最厚达5米,是新石器时期北方龙山、夏商文化、西周文化往南传播的一个交汇点。遗址的发掘对于龙山、夏商文化传播路线、分布范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与利用情况】2002年10月,被国江苏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王光明 摄影:王光明)